<blockquote id="weqoq"></blockquote>
<tr id="weqoq"><code id="weqoq"></code></tr>
  • <tr id="weqoq"><code id="weqoq"></code></tr>
  • <legend id="weqoq"></legend>
  • <center id="weqoq"><sup id="weqoq"></sup></center>
  • <legend id="weqoq"><input id="weqoq"></input></legend>
  •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法哲学(哲学交叉学科系列丛书)
    编号:20726
    书名:法哲学(哲学交叉学科系列丛书)
    作者:刘日明
    出版社:复旦
    出版时间:2005年9月
    入库时间:2005-11-13
    定价:18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导论法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1
    一、“法”与“法律”的区别……………………………………l
    二、“法”本身的含义及其历史沿革…………………………6
    三、法哲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9
    第一章法的价值和意义………………………………………13
    第一节法与经济的关系……………………………………13
    一、法的基础与起源问题的历史考察……………………13
    二、马克思对法的经济基础的揭示………………………14
    三、法与经济的辩证关系…………………………………17
    第二节法的宗教之维………………………………………18
    一、法的宗教之维的历史溯源……………………………18
    二、近代法哲学思想中渗透着的宗教因素………………21
    三、法与宗教之间的关系…………………………………24
    第三节法的道德之维……………………………………24
    一、法与道德之间的“合”与“离”…………………………24
    二、法哲学史上有关法与道德关系问题的争论…………26
    三、对法与道德之辩证关系的分析………………………28
    第四节权利与权力的关系…………………………………31
    一、近代法哲学家论权利与权力的关系…………………31
    二、现代分析实证主义法哲学家视野中的权利与权力……35
    三、权利与权力的辩证关系………………………………37
    第五节法与人类生活的意义………………………………38
    一、必须重新唤醒法对人类生活意义的理解……………39
    二、法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的哲学解答——从卢梭到
    黑格尔…………………………………………………43
    三、马克思关于法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的辩证说明………51
    第二章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法思想…………………………54
    第一节古代自然法思想概述……………………………54
    一、希腊城邦与自然法观念的兴起………………………54
    二、自然法观念在古代的发展……………………………57
    三、古代自然法思想的一般特征…………………………64
    第二节中世纪自然法思想概述……………………………68
    一、奥古斯丁的神学自然法思想…………………………68
    二、阿奎那的自然法思想…………………………………72
    三、中世纪神学自然法思想的一般特征…………………76
    第三节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法思想遗产…………………79
    一、确立了法的普遍的理性原则…………………………79
    二、提供了应然与实然相区分的法的二元论模式………8l
    三、为近代法哲学中的“天赋权利”观念提供了思想
    养料……………………………………………………82
    第三章近代法的形而上学的建构和完成……………………84
    第一节近代法哲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路向…………………84
    一、近代法哲学兴起的背景………………………………85
    二、近代法的形而上学本质及其发展路向………………89
    三、近代法哲学早期代表人物霍布斯的法哲学思想……92
    第二节洛克的自然权利论…………………………………97
    一、洛克的自然法哲学要回答的主要问题………………98
    二、自然权利论的建构……………………………………99
    三、对洛克自然权利论的分析批判………………………109
    第三节卢梭的法哲学思想…………………………………¨3
    一、卢梭与近代法哲学主题的变化………………………113
    二、作为法或权利的基础的“公意”………………………117
    三、卢梭法哲学理论的矛盾和缺陷………………………122
    第四节康德的法哲学思想…………………………………127
    一、康德法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内容…………………128
    二、康德法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136
    三、康德法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139
    第五节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142
    一、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一般特征………………………142
    二、黑格尔与近代法的形而上学的完成…………………147
    三、黑格尔的法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关于国家的学说……154
    第四章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158
    第一节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目的和根据……………158
    一、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的目的…………158
    二、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过程和阶段……………………160
    三、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社会存在论根据…………163
    第二节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主要成果………………170
    一、马克思对法的现实基础的揭示………………………170
    二、马克思对法的历史起源和来历的揭示………………173
    三、马克思对法的形而上学的秘密的揭示………………175
    第三节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两条界限………………182
    一、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与近代法的形而上学的
    界限……………………………………………………182
    二、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与空想主义的原则界限……183
    三、马克思对待现代法权的辩证立场……………………185
    第四节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187
    一、破除现代法权的神话学以及法向现实生活世界的
    回归……………………………………………………187
    二、对现代法权实现吸纳和超越的双重任务……………189
    三、坚持对现代法权的辩证态度…………………………190
    第五章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法的技术理性化………………192
    第一节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存在的必然性、理论基础和
    意义…………………………………………………192
    一、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存在的必然性……………………193
    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理论基础………………………196
    三、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意义……………………………199
    第二节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主要流派及其观点概述………202
    一、奥斯丁的古典分析法学………………………………202
    二、凯尔森的纯粹法学……………………………………205
    三、哈特的新分析法学……………………………………208
    第三节法的技术理性化与法哲学的安乐死………………212
    一、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诉求是可疑的…………213
    二、法律实证主义导致了法的技术理性化和权力与法
    的一体化………………………………………………217
    三、法律实证主义导致了法哲学的安乐死………………221
    四、法律实证主义的虚无主义和意识形态特征…………223
    第六章法权哲学的当代走向及其问题………………………226
    第一节当代法权哲学的兴起………………………………226
    一、当代法权哲学兴起的背景……………………………227
    二、哈耶克与当代自由主义法哲学的复兴………………230
    三、富勒与战后新自然法哲学的兴起……………………236
    第二节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的权利观概述……………239
    一、罗尔斯的“公平的正义”论……………………………240
    二、诺齐克自由至上主义的权利观………………………248
    三、德沃金自由主义式的平等权利论……………………253
    第三节当代法权哲学的一般特征及其问题………………258
    一、当代法权哲学的自由主义性质………………………258
    二、当代法权哲学对正义和平等权利的关注……………259
    三、当代法权哲学各流派之间的融合趋势………………260
    四、当代法权哲学的个人主义基础和前提………………260
    五、当代法权哲学的现代性理论本质和意识形态特征……262
    参考文献…………………………………………………………264

    合计:269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