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宇 2003-8-9 16:40:39
80年代之后,历经磨难的中国,终于开始走上了民主法治之路。但人们在满心欢喜、倾心期盼的同时,又不得不面临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困惑与尴尬,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难题也始终让国人“剪不断、理还乱”。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而言,民主法治无疑是舶来品,不参照、移植不行,但一味“咿呀学语”也不行。于是学界就不断努力探寻中国的法治可能之路,而就我个人而言,感觉中国法治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法治变成人们自觉的生活方式,这才会有真正的法治秩序。最近抽出一点时间,细读了《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一书,感觉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作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法治,是源于没有市民社会,中国法治的希望,就在于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从而确立了法治的“本土化”社会基础,使法治化为生活现实。应当说切入了中国法治路径的要害,但书中也透露出较浓的“普适性”努力和“建构”色彩,中国的市民社会是不是西方市民社会的翻版?构建中国市民社会的希望在哪里?中国市民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治与西方法治有何不同?等等,这些有待我们认真思考。========================================= 本栏书评仅代表撰写者个人观点========================================